English

隐性课程与自考校园文化建设

2000-05-31 来源:生活时报 武汉大学 佘双好 我有话说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20世纪6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课程的观念,从空间结构看,课程的范畴不再只是表述单一的知识选择和组织的问题,而需要考虑相关的背景因素(如社会的、科学的和学生的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如师生交互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因素等),从而使课程设计走向结构化、立体化和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之中,呈现出“全天候”的状态。校园文化也成了重要的隐性课程,成为现代课程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隐性课程的提出,打破了自学考试不需要校园文化,自学考试没有校园文化的论调,对传统的自学考试课程观念是一次重大的突破。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就必须以高等教育的完整形态呈现在广大自考生面前,使学生接受完整形态的高等教育,在自学考试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科课程以外,还应体现隐性课程的特点,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个自考生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根据隐性课程特点,凡存在课程教育的地方,都存在着隐性课程。与普通高校相比,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固定的校园,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师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并且自考生也呈现来源广泛、成份复杂、流动性大等特点,但这些正是自考隐性课程本身内在的组成部分,影响着自考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这是自学考试学生隐性课程的特点,也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杠杆。

1、促进自学考试课程观念的变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科学主义”为取向,“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以“专门职业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崇尚人文精神和注重教育的伦理取向日益成为国际主流的思想。与普通高校相比,我国自学考试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更为明显的“科学主义”、“传授知识”和“专门职业化”的倾向。因此,引入隐性课程的观念,加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势必为课程改革提供先导作用,另一方面,课程观念的改革,也势必推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

2、根据隐性课程特点进行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整体性、渗透性、隐蔽性的特点。自考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应依据隐性课程内在特点进行建设。

3、充分发挥两方面积极性,推动自考校园文化深入发展。自考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自学考试主管部门和助考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课程改革之中。同时,广大自考生,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主要承担者,自考生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方面军。应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